“金光神咒”是道教中非常著名且威力强大的一个咒语,同样属于“八大神咒”之一,并且因其强大的护身、辟邪、增益自身能量的功效而广为流传和修持。它通过观想和念诵,祈请宇宙本源的能量金光加持自身,形成保护,并促进修行。
金光神咒原文及拼音:
天地玄宗,万炁本根。 Tiān dì xuán zōng, wàn qì běn gēn.
广修亿劫,证吾神通。 Guǎng xiū yì jié, zhèng wú shén tōng.
三界内外,惟道独尊。 Sān jiè nèi wài, wéi dào dú zūn.
体有金光,覆映吾身。 Tǐ yǒu jīn guāng, fù yìng wú shēn.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Shì zhī bù jiàn, tīng zhī bù wén.
包罗天地,养育群生。 Bāo luó tiān dì, yǎng yù qún shēng.
受持万遍,身有光明。 Shòu chí wàn biàn, shēn yǒu guāng míng.
三界侍卫,五帝司迎。 Sān jiè shì wèi, wǔ dì sī yíng.
万神朝礼,役使雷霆。 Wàn shén cháo lǐ, yì shǐ léi tíng.
鬼妖丧胆,精怪亡形。 Guǐ yāo sàng dǎn, jīng guài wáng xíng.
内有霹雳,雷神隐名。 Nèi yǒu pī lì, léi shén yǐn míng.
洞慧交彻,五炁腾腾。 Dòng huì jiāo chè, wǔ qì téng téng.
金光速现,覆护真人。 Jīn guāng sù xiàn, fù hù zhēn rén.
(有些版本最后一句为“金光速现,覆护坛庭”或“覆护身形”)
各句大致释义:
- “天地玄宗,万炁本根。”
- 天地间深奥的道理和法则(玄宗),是宇宙万千能量(万炁)的根本源头。此句点明咒语的力量来源于宇宙本源之道。
- “广修亿劫,证吾神通。”
- 经过无量劫的广泛修行,才得以证悟和掌握我(指修道者,或泛指神明)的神通妙法。表明此法力来之不易,是长期修持的结果。
- “三界内外,惟道独尊。”
- 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之内以及三界之外的广阔宇宙中,只有“道”是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尊贵存在。
- “体有金光,覆映吾身。”
- (祈愿)我的身体拥有神圣的金光,这金光覆盖并照耀着我的全身。这是咒语的核心,观想金光护体。
-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 这金光(或大道)微妙难测,用眼睛去看也看不见它的具体形态,用耳朵去听也听不到它的具体声音。形容其超越感官的特性,与《道德经》“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意境相通。
- “包罗天地,养育群生。”
- 这金光(或大道)的力量无所不包,容纳整个天地宇宙,并且滋养哺育着万物众生。
- “受持万遍,身有光明。”
- 如果能够虔诚地受持此咒,念诵万遍(代表精勤不懈),身体自然会发出光明,内外清净。
- “三界侍卫,五帝司迎。”
- (修持此咒者)将得到三界神灵的护卫,以及五方五帝(道教中的重要天神)的迎接和指引。
- “万神朝礼,役使雷霆。”
- (修持功深者)能感召万千神明前来朝拜行礼,甚至能够调遣雷部众神,运用雷霆之力。
- “鬼妖丧胆,精怪亡形。”
- 一切鬼魅妖邪见到此金光都会吓得魂飞魄散,各种精怪也会在金光下消形遁迹。体现其强大的辟邪驱魔能力。
- “内有霹雳,雷神隐名。”
- 身体内部如同有霹雳震动(象征阳气生发,正气充盈),雷部神将隐名护持。也指修持者内炼有成,丹田气足。
- “洞慧交彻,五炁腾腾。”
- 修持此咒能使洞察的智慧与本性相互通达明了,体内五行之气(五脏之气)蓬勃旺盛,生生不息。
- “金光速现,覆护真人。”
- 祈愿金光立即显现,覆盖保护修持此咒的真人(指修道有成者或虔诚的修行人)。

金光神咒的主要作用和意义:
- 护身保命: 最核心的功能,观想金光笼罩全身,抵御外邪侵害。
- 辟邪除秽: 强大的驱邪能力,能使妖魔鬼怪退避。
- 增加阳气: “内有霹雳”、“五炁腾腾”都体现了咒语能激发人体阳气,增强生命力。
- 开启智慧: “洞慧交彻”指能帮助修行者开启智慧,明了事理。
- 修炼辅助: 是道教徒日常修炼的重要法门,能净化身心,为更高层次的修炼打下基础。
- 召神遣将: 在高功法师手中,配合符箓、手诀等,可用于召请神将,行使法力。
如何修持(一般而言):
- 虔诚心: 最为重要,心诚则灵。
- 清晰发音: 尽量念诵准确,但更重要的是专注和信心。
- 观想: 念诵时,观想自身被一团明亮、温暖、纯净的金色光芒所包围。
- 持之以恒: “受持万遍”强调了长期坚持的重要性。
- 环境: 选择清净之地,避免干扰。
金光神咒不仅是道教徒的护身法宝,也因其积极向上的能量和美好的寓意,被许多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士所喜爱。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咒语的修持都应以正心正念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