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派别

道教派别众多,源远流长,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道派。要理解道教派别,可以从历史发展和当代主要派别两个角度来看。

从历史发展来看,重要的道教派别有:

  1. 早期道教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 太平道: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主张平均、带有政治色彩,曾发动黄巾起义。
    • 五斗米道/ 天师道: 东汉末年张陵 (张道陵) 创立,入道者需交五斗米,故名。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注重符箓、斋醮和治病。这是正一道的直接前身。
    • 上清派 : 东晋时期形成,以茅山为中心,故又称茅山宗。注重存思、诵经、炼神,追求个人精神的超越和飞升。代表人物有杨羲、许谧、陆修静等。其经典《上清大洞真经》等对后世道教影响深远。
    • 灵宝派: 东晋末南朝初形成,吸收了佛教的某些思想和仪式,注重斋醮科仪、符箓咒术,强调普度众生。代表人物有葛巢甫、陆修静(他也整理了灵宝经)。其经典《灵宝经》体系庞大。
    • 楼观道 : 北魏时期在关中楼观形成,尊尹喜为始祖,注重老子化胡之说,对北方道教发展有重要影响。
  2. 隋唐以后:
    • 重玄派 : 隋唐时期流行的一种道教哲学思想流派,强调对“玄之又玄”的理解。
    • 神霄派 : 北宋末年兴起,以行雷法为主要特征,强调内炼与符箓并用。
    • 清微派 : 南宋时期兴起,也以雷法著称,注重心性修炼。
    • 净明道: 南宋时期由何真公、刘玉等创立(或称许逊创立),强调忠孝伦理,融合儒释道思想,主张“净明忠孝”。

从当代来看,道教主要分为两大派:

  1. 正一道:
    • 源流: 继承自古代的五斗米道(天师道),以及后来吸收了上清、灵宝、神霄、清微等符箓派的诸多内容。
    • 特点:
      • 以符箓斋醮、祈福禳灾、超度亡魂等法事活动为主。
      • 道士可以结婚生子,不住宫观,散居在家,被称为“火居道士”或“散居道士”。
      • 戒律相对宽松。
      • 传承方式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为主。
      • 尊张天师为祖师,江西龙虎山是其传统祖庭。
    • 俗称: 民间常称其道士为“师公”、“法师”等。
  2. 全真道:
    • 源流: 金代王重阳创立。
    • 特点:
      • 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为主要经典。
      • 强调内丹修炼,通过修心炼性、积功累德以求成仙了道。
      • 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素食,不婚娶,遵守严格的戒律。
      • 注重个人性命双修。
    • 主要支派: 有七大弟子创立的七个支派,如龙门派(丘处机创立,影响最大)、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
    • 祖庭: 北京白云观、山西永乐宫、陕西重阳宫等。

总结一下主要区别:

特点正一道全真道
起源古代天师道,符箓派为主金代王重阳创立,内丹派为主
修行方式符箓斋醮、科仪法事为主内丹修炼、性命双修、清修为主
生活方式可婚娶,散居 ("火居道士")须出家,住观,素食,不婚娶 ("出家道士")
戒律相对宽松较为严格
经典侧重《正一经》等符箓科仪经典《道德经》、《清静经》等内丹修心经典
代表人物张道陵 (祖天师)王重阳 (祖师), 丘处机等七真
主要活动祈福禳灾、度亡、社区宗教服务个人修炼、养生、宫观清修

需要注意的几点:

  • 融合与发展: 历史上各派别之间常有相互吸收和融合,界限并非绝对。例如,正一道也吸收了内丹的思想,全真道在某些场合也行法事。
  • 地方性派别: 除了上述主要派别,历史上和现代也存在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小派别。
  • “符箓派”与“丹鼎派”: 这是另一种更宽泛的划分方式。正一道可视为符箓派的代表,全真道可视为丹鼎派(内丹派)的代表。但历史上许多符箓派也讲内炼,丹鼎派有时也用符箓。

了解道教派别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道教的思想、历史和文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