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国家统一、天下太平或出现祥瑞之时,为了祭祀天地、昭告功绩、祈求国泰民安而举行的规模最宏大、仪式最隆重的国家级祭典。它被视为帝王受命于天、功德圆满的最高象征。
“封”和“禅”是两个既相关联又有区别的仪式:
- 封:
- 地点: 通常在泰山顶上举行。
- 对象: 祭祀天。
- 仪式: 帝王在泰山顶上筑坛,向上天报告功绩,感谢上天的福佑,并祈求天神继续保佑国家和人民。祭品通常包括玉璧、丝帛、牺牲等。祭文(祝辞)会刻在玉牒(玉制的简册)上,然后封存在石函中。
- 禅:
- 地点: 通常在泰山脚下的小山丘(如梁父山、社首山等)上举行。
- 对象: 祭祀地。
- 仪式: 帝王在小山丘上筑坛,向大地报告功绩,感谢大地的滋养万物之德,并祈求大地继续赐予丰收和安宁。
封禅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 昭告成功,受命于天: 向上天和大地宣告自己统一天下、治理国家的功绩,表明自己是上天选定的统治者(天子),具有统治的合法性(天命所归)。
- 祈求国泰民安: 祈求上天和大地保佑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显示皇权至高无上: 封禅是帝王才能举行的最高祭典,通过这种盛大的仪式,彰显皇帝的无上权威和崇高地位。
- 凝聚人心,巩固统治: 通过这种神圣的仪式,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巩固王朝的统治基础。
- 象征盛世: 历史上,只有在国家强盛、天下太平的“盛世”,帝王才有资格和条件举行封禅大典。因此,封禅也成为衡量一个时代是否为盛世的标志之一。
历史上举行过封禅大典的帝王(部分):
- 秦始皇: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举行封禅大典的皇帝,为后世确立了基本范式。
- 汉武帝: 多次举行封禅,规模盛大,影响深远。
- 汉光武帝: 中兴汉室后举行封禅。
- 唐高宗与武则天: 共同封禅,武则天也成为历史上唯一参与封禅的女性(作为皇后,后称帝)。
- 唐玄宗: 开元盛世时期举行封禅。
- 宋真宗: 在澶渊之盟后,为粉饰太平、提高威望而举行封禅,受到后世一些争议。
封禅的条件与衰落:
举行封禅的条件非常苛刻,通常需要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边境安宁,并且出现祥瑞之兆。此外,封禅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宋代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如儒家思想对神神叨叨的仪式的批判、国家财力、以及对“盛世”标准的严格化等),封禅大典逐渐稀少,明清两代皇帝多以祭祀天坛、地坛等方式来祭祀天地,封禅这种形式的祭典基本不再举行。
据《史记‧封禅书》所载管仲论封禅的话说:古代封泰山、禅梁父的帝王有七十二代,管仲记得的有十二个。从无怀氏到周成王,都是受命以后举行封禅典礼的。帝王受命由天降祥瑞来体现,要有十五种不召而自至的祥瑞,才能举行这种典礼。历史上曾有二十二位皇帝在天坛举行过祭天大典。1912年2月清朝灭亡,沿袭了中国历史达五千多年的祭天地典礼告以终结。
总而言之,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与成就的极致体现,是一种结合了政治、宗教、文化象征意义的最高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