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隍庙

广州城隍庙全称广州都城隍庙,“都”字显示了其在地方城隍体系中的较高地位,是明清时期广州府和南海县、番禺县共用的城隍庙。它是广州市一座著名的道教宫观,也是岭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城隍庙。以下是关于广州城隍庙的一些主要信息:

  1. 历史渊源 :
    • 始建于明代: 广州城隍庙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
    • 历代修缮: 在明清两代,城隍庙多次得到修缮和扩建。清代雍正年间曾进行大规模重修,奠定了现有格局的基础。
    • 近代变迁 : 近代以来,城隍庙也经历了不少沧桑。曾一度被占用,部分建筑遭到破坏。
    • 修复与重光:
      • 1993年,广州市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2009年至2010年,广州市政府斥巨资对城隍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并于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夕重新对公众开放。这次修复力求恢复其历史原貌,并增添了许多精美的艺术品。
  2. 供奉主神:
    • 城隍爷: 城隍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广州城隍庙供奉的城隍爷,历史上曾有不同说法,有说是明代清官海瑞,也有说是南汉开国皇帝刘隐,或明代直臣杨椒山(即杨继盛)。目前庙内供奉的城隍爷形象威严。
    • 城隍奶奶: 与城隍爷一同供奉。
    • 判官: 协助城隍爷处理阴阳两界事务。
    • 六十太岁: 道教中掌管每年运程的神祇。
    • 东西两庑的各司神祇: 类似于东岳庙的七十六司,城隍庙也设有管理人间各种事务的部门神祇。
  3. 建筑布局与特色:
    • 岭南建筑风格 : 整体建筑体现了鲜明的岭南传统建筑特色,如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陶塑和灰塑等(“三雕两塑”)。
    • 中轴线布局: 庙宇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为牌坊、山门、拜亭、正殿(大殿)、后寝(后殿)。
    • 主要殿堂:
      • 山门: 门口有著名的对联“阳间已做许多事,阴司有账自家知”或类似警世名言。
      • 拜亭
      • 正殿: 供奉城隍爷和城隍奶奶,是城隍庙的核心建筑。修复后的大殿气势恢宏,殿内有巨大的漆壁画《开天辟地·神佑中华》和精美的木雕。
      • 后寝: 供奉城隍爷和城隍奶奶的寝宫。
      • 东西配殿: 供奉六十太岁及其他辅佐神祇。
    • “你可来了”与“我复再来”牌匾 : 这是城隍庙中非常著名的牌匾,充满哲理和警示意味,提醒人们善恶有报,生死轮回。
    • 大算盘: 象征城隍爷明察秋毫,计算人间善恶,分毫不差。
  4. 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 :
    • 宗教信仰中心: 是广州市民和周边地区信众进行城隍信仰活动的重要场所,祈求平安、健康、事业顺利、主持公道等。
    • 历史文化遗产: 作为广州历史最悠久的城隍庙之一,它见证了广州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 道德教化: 城隍信仰中包含的“扬善惩恶”、“因果报应”等观念,对规范社会行为、劝人向善具有积极作用。
    • 民俗活动: 每年农历二月廿四(或不同说法)的城隍诞,会举行隆重的庙会和巡游活动,是广州重要的民俗盛事。
  5. 现状与参观信息:
    • 免费开放: 修复后对公众免费开放。
    • 热门景点: 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市民和游客了解广州历史文化、欣赏岭南建筑艺术的热门去处。
    • 地理位置: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忠佑大街(近北京路步行街)。交通便利,可乘坐地铁到达。

广州城隍庙以其悠久的历史、精美的建筑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广州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