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受尊敬的医药学家之一,被后世尊为“药王”。他生活在隋唐时期。孙思邈(581-682年),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京兆华原人。幼即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十八岁时立志学医,颇觉有悟,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先隐居太白山,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后隐居终南山,与佛教名僧道宣律师相友善。曾入峨眉山炼太一神精丹。他终身不仕,隐居山林,唐太宗,唐高宗等几位帝王数次征召他到京城做官,都辞谢不就。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追封为“妙应真人”。

孙思邈不仅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医生,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和道家养生大家。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贡献是巨大而深远的。以下是关于药王孙思邈的一些关键信息:

  1. 尊号与地位:
    • 药王: 这是他最广为人知的尊称,体现了后人对他医学成就的极高评价。
    • 孙真人: 在道教中,他也被尊为真人,因其高深的道学修为和养生实践。
  2. 主要医学著作:
    • 《备急千金要方》: 简称《千金要方》。这是一部划时代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共30卷。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临床各科,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针灸等,并收录了大量方剂、诊断方法和治疗经验。它强调预防医学、妇幼保健,并首次系统论述了脚气病、甲状腺肿(瘿病)等疾病的病因和治疗。
    • 《千金翼方》: 这是《千金要方》的续作和补充,同样30卷。它进一步补充了本草、方剂、针灸、禁忌等内容,使得整个《千金方》体系更加完善。
    • 这两部著作合称为**《千金方》**,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
  3. 医学思想与贡献 :
    • “大医精诚”: 这是孙思邈提出的著名医德思想,出自《千金要方》的第一卷。他强调医生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精湛的医术,要“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一思想成为后世医生的行为准则。
    •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 重视妇幼保健: 他将妇科和儿科放在《千金要方》的开篇,认为“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体现了对妇女和儿童健康的特别关注。
    • 食疗与养生: 孙思邈非常重视食疗和养生,认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主张“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
    • 预防医学思想: 他提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 针灸学发展: 他总结和发展了针灸疗法,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规范了腧穴的定位。
    • 对地方病的研究: 他对甲状腺肿(瘿病)的病因和治疗有独到见解,认识到其与地理环境和饮食有关,并提出用海藻等含碘食物治疗。
  4. 道家思想与养生实践:
    • 孙思邈是一位虔诚的道家学者,精通养生之道。他主张清心寡欲、调和情志、规律作息、适当运动、注意饮食,并将这些理念融入其医学思想中。
    • 他的长寿本身就是其养生理论的最好证明。
  5. 后世影响:
    • 孙思邈被尊为“药王”,各地建有药王庙、药王殿供奉他。
    • 他的《千金方》成为历代医家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典籍。
    • 他的“大医精诚”思想至今仍是中医药界乃至整个医学界重要的职业道德规范。

总而言之,药王孙思邈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他以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宏富的著述和对养生学的深刻理解,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