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去道观捐赠,其初衷往往是朴素的,包含着对神明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一种寻求心灵慰藉的本能。捐赠本身可以看作是一种布施,是积累福德、与道结缘的行为。
而求保佑发财这类愿望,也是反映了大家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对改善物质条件的渴望。这本身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在人的潜意识里,神明容易被视为有求必应的万能者。捐赠则被视为一种投资或交换条件。
对于深奥的道教文化,大众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于是将信仰简化为:我付出香火钱神明保佑我的行为。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导致很多人习惯性地将捐赠与具体的利益诉求捆绑。
道教承认功德福报。行善积德,如捐资助庙、扶危济困等,确实会积累福报。但这种福报更多是自然感应的结果,而非刻意求取、等价交换的产物。福报的体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可能是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灵安宁、智慧增长,而不一定直接表现为物质财富的急剧增加。
《太上混元金轮如意财寳妙经》记载有云:
一者福德,二者功德。夫福德之报,在于世间,富贵康寿,成就如意,事事和合,快乐知足,境界自在,谓之福报。至若功德,报在出世,解蔽圆觉,逍遥无待,上登梵天,与道合真,超凡入圣,谓之功德。是以圣贤以时生财,固本而用,既得利益,又积善业福报功德,参赞洪范。
若夫财宝亦有二义,一者世财,金玉物用。二者法财,功德精诚。学士向道,非惟避世以身绝尘,专以遁匿,终非大乘,度世之旨,若向大道,勿贪名利,刻意谋求,便失清静,而俱绝之。偏发世财,视如仇寇,亦非正理。
当捐赠变成一种明确的(如果我捐钱,你就必须保佑我发财)的交易时,神明被人为的矮化成了可以被物质收买的办事员。这不仅是对神明的不敬,也违背了道教清静无为、仙道贵生、无量渡人的教导。信仰不是投机,不是满足私欲的工具,而是精神的寄托、道德的规范和人生的指引。
切勿把求拜神明当成一场交易。神明视一切众生平等,无二无分别,不会因为世俗之物的多寡优劣而区别对待,神明也从不缺世人任何的供养,在济世度人的时候,也不会想要什么报酬,只是将“无量度人”的精神发扬光大。所以烧香磕头、供养不是与神明做交易,不要以功利之心视神明,否则恐有大不敬之虞。
很多庙宇以及神坛兵将闹腾不已,很多法师不明其因,其中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没有以身作则。并不是招摄兵将过来好吃好喝伺候着,他们就能完全听号令,特别是强兵猛将,实力越强,往往越不在乎香火,他们并不缺这一口饭吃,而吃这碗饭,是为了崇尚大道,追求共同的信仰。
神明存在的意义不是教世人逃避因果报应,而是让人相信因果、敬畏因果,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神明尚不能超出因果之外,何况我们凡夫,不管你信与不信,都要受因果规律的制约。烧香拜神,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善心正念、慈悲智慧,以及淡化自己的执着与傲慢,减少自己的贪嗔痴。不能抱着自私自利之愿而“登三宝殿”,临时抱佛脚,须知“神通不敌业力”,世间一切自有因果,自己因自己了,自己果自己受,只要你多多行善,久久必会得到福报。
捐赠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表达的是对道的虔诚和护持,其核心在于发心,而非交易。神仙并不缺钱缺香火也不缺庙住,现在修缮庙宇是留给我们后人要做的功课,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一个人捐一万与一万个人捐一块,是不同概念所在。
不说作为道教宫观的教职人员,就单纯的作为玄门弟子,我也有责任向大家阐释正确的教义,捐赠的功德在于发心和善行本身,而非期待神明像商人一样进行利益回馈。财富、地位等福报,需要相应的德行来承载。若德不配位,即使侥幸获得,也可能招致灾祸。因此,修德是积累福报的根本。
当遇到困境或有所求时,除了祈求神明,更要反思自身,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智慧和能力。对于祈求的结果,应抱持一颗平常心。尽人事,听天命。努力了,付出了,至于结果如何,坦然接受。
财富是点滴积累而来,愿力也是如此,一砖一瓦皆功德无量。
信仰如果能引导人向善、提升道德、促进社会和谐,便是积极的。若沦为纯粹的功利交换,则可能助长不良的社会风气。当我们以一颗清净、虔诚、无所求的心去行善,去体悟大道,那么内心的安宁、智慧的增长以及生活的顺遂,或许会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至,这才是更符合道的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