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求心篇》原文及译文

吕祖,即孚佑帝君、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吕洞宾,乃道教中广受尊崇的仙真,位列八仙之一。其慈悲度世,留下了无数济世利人的丹经道诀与劝善箴言,对后世道教徒的修行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求心篇》正是吕祖众多传世法语中的一篇精粹之作。顾名思义,“求心”,即是向内求索,探寻吾人本有之真心、灵明不昧之本性。吕祖在此篇中,深刻揭示了心为万化之主、修行之根的奥义,指明了凡夫众生往往认妄为真,执着于生灭变幻的识神、妄心,而迷失了清净自在的元神、道心。

故修行之要,首在求此真心,明此本心。心若不明,则如盲人摸象,难窥大道全貌;心若不正,则易入歧途,枉费修行之功。《求心篇》以其精炼的语言,直指人心,引导我们如何辨识真心与妄心,如何澄滤杂念,如何安住本心,从而为后续的修持打下坚实不坏的基础。愿各位道友能从吕祖的慈悲开示中获得启迪,于求心之路上有所悟、有所得,逐步契入清净光明的境界。

吕祖《求心篇》原文及译文

万善之源章

帝君曰:人之有心,如天之有日。心之邪正,如日之升沉。日升沉而昼夜分,心邪正而鬼神判,故心者万善之源,而百行之所由出也。

译文:帝君说:人有这颗心灵,就如同天上有太阳一样。这颗心的邪恶或正直,就好比太阳的升起和沉落。太阳升起又沉落,因此才有了白天和黑夜的分别;而人心的邪恶或正直,则决定了鬼神对他的评判,或者说,鬼神会据此来分辨善恶,从而判定其归属。所以说,这颗心是一切善行的源头,也是所有行为举止产生的根本原因啊。

三教一理章   

儒曰“正心”。道曰“存心”。释曰“明心”。心正则不乱,心存则不放,心明则不敝,三教一理也。

译文:儒家主张要端正心念,道家强调要存养本心,佛家讲求要明了自心。如果心念能够端正,那么思绪就不会混乱,行为就不会错乱;如果本心能够得以存养,那么就不会放纵自己,迷失方向;如果自心能够清澈明了,那么就不会被外物所蒙蔽,看不清真相。所以说儒、释、道这三个教派在修心方面的根本道理是相通的,是同一个道理。

求心之道章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今之心若亡羊然,盖归而求之,求心之道无他,屏诸幻想,除诸恶念,独置力于伦常而已。盖屏诸幻想则心存,除诸恶念则心明,置力于伦常则心正而不乱,圣贤不外是矣!

译文:孟子说过:做学问的道理或方法没有别的,不过是把那颗放失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现在人们的心,就好像走失了的羊一样,既然走失了就应该把它找回来。那么,寻求这颗本心的方法也没有别的,具体来说就是:第一,要摒除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第二,要消除各种邪恶的念头;第三,要专门致力于在日常的伦理道德规范上下功夫,如此而已。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摒除了各种幻想,那么本心就能得以保存而不放失,这就合乎了道家所说的存心;
消除了各种邪恶的念头,那么心灵就能变得清澈明朗,这就合乎了佛家所说的明心;
致力于日常的伦理道德规范,那么心念就能端正而不至于混乱,这就合乎了儒家所说的正心。
古代的圣人和贤德之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圣贤,所用的方法也不外乎这些啊!

择善固执章   

至于屏除置力之道,则在择善而固执之耳。择善之道,必本伦常。然必心中清净,无一毫杂念,火气不生,在在欢喜,自然心不忘亲,常存敬爱,推之五伦,莫不皆准。常想圣贤之言,潜心理会。每闻父师之训,敬慎奉持。见圣贤经传格言,爽然于目。

译文:至于摒除幻想恶念和致力于伦常的方法,关键就在于选择善良的思想言行并且坚定地执守它罢了。选择善良的方法,必须以日常的伦理道德规范伦常为根本。然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使内心清净,没有丝毫杂乱的念头,不生浮躁的火气,时时处处都能心怀欢喜。这样自然就能心中不忘记孝敬双亲,时常怀有敬爱之心,将这种心境推及到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人伦关系中,没有不适用的。

要时常思考圣贤的教诲,沉下心来领悟体会。每次听到父母师长的训诫,都要恭敬谨慎地遵从奉行。看到圣贤的经典传记和格言警句,便觉得眼前一亮,心领神会。

看到父母留下的手迹遗物或听闻他们生前说过的教诲,内心便会生起敬畏和追思之情。看见别人的善行,听到别人的善言,要生起仰慕学习之心。看见别人的恶行,听到别人的恶言,要生起警惕反省之心。听到不正当的、淫秽的言语而不动摇心志,看见美貌的男女而不被迷惑。应当在喜悦时知道节制,在愤怒时知道克制和警戒。时时刻刻都想着与人为善。和别人有怨仇时,就多想想对方的好处来化解它。

自己心中有遗憾悔恨的事情,就多想想自己的过错来宽慰自己。别人用无礼的态度对待自己,没有报复之心。别人用巧妙的手段图谋夺取自己的利益,没有以牙还牙之心。身处繁华喧嚣的环境中能保持恬静淡泊的心境,身处贫穷卑贱的境遇中没有怨天尤人之心。恭敬地为别人托付的事情筹划,期望能够信守诺言。静下心来思考别人对自己的恩惠,想着如何报答。

看见别人失意不得志,要生起惆怅同情之心。看见别人成功得志,要生起欢喜之心。看见别人才能高超,要生起钦佩佩服之心。看见有人饥饿寒冷,要生起怜悯之心。看见别人辛勤劳动,要怀有体恤之心。看见别人犯了错误,没有讥笑之心。看见别人的珍奇宝物,没有侥幸获得的贪心。看见别人富贵,没有负面的羡慕之心。

不因为对方有权有势就生起攀附之心,不因为对方衰败没落就生起厌弃轻视之心。不因为贫穷困乏就生起苟且马虎之心,不因为情势急迫就生起行险侥幸、欺诈之心。见到年高德劭的长者就心生敬意,见到有道德修养的人就知道尊重。见到人愚昧固执、蛮横无礼也不生气,见到人饮食没有节制也不厌恶。见到人说话没有根据、不着边际也不讨厌,见到人用虚张声势的话来恐吓也不惊慌。

见到别人对自己有功劳恩惠,要时常想着如何报答。见到别人有过错,要时常体谅他的难处。听到别人有善行不要怀疑,听到别人有恶行不要轻易相信。把过错归于自己,把功劳归于别人。受到无理的对待不生气,受到毁谤不争辩。

如果能这样,在日常起居中时常反省自己的过错,行为上则弥补不足、消除疑惑。长久如此潜移默化,气质就会逐渐变得纯粹精良,内心方寸之内就会像冰雪一样洁净清明。每一个念头生起时,无不是出于忠诚和信实。这样的话,往高了说,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成就真道,证得修行的果位;往低了说,也可以长久保持自己的福气和俸禄,并且庇荫子孙后代啊!

心谋未善章  

茍或祭先不敬,事亲不诚,父师教诲,口应心违,父母家庭,心疑偏爱,兄弟叔侄,有欲而憎。天地鬼神,临财不畏,闻善知悦,过后即忘,起念为善,未几即怠,闻人有善,心疑不信,闻人有恶,心信不疑,见方正而不恭,对老成而多慢。

所谋未善,反恨人之不从,作事多乖,却恨人之不用,见好子女辄生意恋,闻妇人声便尔心移。作计欺公,起心害众,常怀阴险,自作聪明,在在憎嫌,时时懊悔,凡若此者,事虽未彰于言行,心先触怒于鬼神,罚在其身,毒流子孙。

译文:如果有人祭祀祖先时不恭敬,侍奉父母时不真诚;对于父母师长的教诲,口头上答应,心里却违背;对于父母家人,怀疑他们偏心偏爱;对于兄弟叔伯侄儿等亲属,因为自己有所欲求未能满足就心生憎恨。 这种人面对天地鬼神的监察,在财物面前敢于不义而没有畏惧之心;听到善言善事虽然知道欢喜,但过后就忘记了;刚起了一个行善的念头,没过多久就懈怠了;听到别人有善行,心里怀疑不相信;听到别人有恶行,心里却相信不疑;见到行为方正的人却不恭敬,对待年高德劭的长者却多有轻慢。

心里总想着要胜过别人,时常产生嫉妒之心;心里只图私利,时常产生愤怒之情;学问还没学成就自高自大,事情已经做错了却自我宽宥;遇到艰难困苦就怨天尤人,一旦富贵了就变得骄傲自大、奢侈放纵;心里图谋算计别人或事物,嘴上却言辞闪烁、支支吾吾;心里佩服某个人,嘴上却偏要表现得倔强不服;向人借钱借不到,就把对方看作仇人一般;自己欠了别人的债务不偿还,反而对债主心生怨恨。 才能不如别人,却偏要对他傲慢;见识比不上那人,却偏要非议他。心里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却固执到底不肯改;心里议论那人的不是,当面却阿谀奉承。淫邪的念头、贪婪的念头、邪恶的念头、嫉妒的念头、阿谀奉承讨好世俗的念头,在心中盘旋不肯去除。忿恨之心、急躁之心、傲慢之心、不平之心、阴险害人之心,循环不休,无法停止。

自己所图谋的事情本就不善良,行不通时反而怨恨别人不听从自己;自己做事常常乖张不合道理,不被重用时却怨恨别人不任用自己。看见年轻貌美的男女就立刻生出爱恋依恋之心,听到女人的声音心神就随之摇摆不定。设计谋划欺骗公家,生出损害众人的念头。常常心怀阴险,自以为聪明。这种人,处处被人憎恶嫌弃,自己也时时感到懊恼后悔。 凡是像这样的人,即使他内心的这些恶念和图谋还没有明显地表现在言语和行为上,他的心已经先触怒了天地鬼神。惩罚将会落在他自己身上,其恶劣影响还会像毒一样流传给子孙后代。

善恶之分章    

呜呼!善恶之分,如丝染皂,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茍改过以为良,亦从凶而反吉,倘执迷而不悟,终怙罪而遭殃。然而,善恶心生,吉凶心召。茍正其心,则无适而非义矣!茍求其心,则无适而非正矣!圣贤千言万语,不过于斯。

译文:唉!善与恶的分别,就像白丝染上了黑色一样,泾渭分明,一旦染上就难以改变;善与恶的报应,就像影子紧跟着形体一样,如影随形,毫厘不爽。 如果能够改正自己的过错,从而成为善良的人,那么命运也能从凶险转向吉祥;倘若固执于迷途而不醒悟,最终必定会因为顽固坚持罪恶而遭受灾殃。 然而,要知道善念与恶念都是从内心生起的,吉祥与凶险也是由内心招感而来的。 如果能够端正自己的内心,那么他所到之处、所做之事,就没有不合乎道义的了!如果能够真正去寻求并明了自己的本心,如前文求心之道所述,那么他所到之处、所做之事,就没有不中正合道的了! 古代的圣贤们说了千言万语,其核心要义也不过就是这些道理罢了。

知要存心章    

灵枢经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谓要者,行住坐卧,常存此心,在腔子里,自然杂念不生,自然举念皆善,天地鬼神,交相保护,凶灾恶星,无自而干矣!

译文:《灵枢经》上说:明白其中要领的人,用一句话就能概括讲完;不明白其中要领的人,言论、思绪或方法,就会像水流一样散漫而没有穷尽。 这里所说的要领,就是无论在行走、站立、安坐、躺卧等一切时、一切处,都要时常存养着这个清净、善良、专注的心,让它稳稳地安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如果能做到这样,自然就不会产生杂乱的念头,自然而然地每一个生起的念头都会是善良的。那么,天地间的鬼神也会共同来保护你,各种凶险灾祸和不祥的星宿,也就没有办法来干扰你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