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道教学院2021级学生的学道感悟:我是如何开始修道的

小道我入道也五年了,聊天时,大家最喜欢问的第一个问题通常都是:

“道长你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入的道教呢?”

我听过许多入道经历比较玄幻的师兄的故事,诸如晚上梦见白胡子老爷爷指路、神仙托梦、路遇陌生人说一堆莫名的话或者遇到一些磨难、常理解释不通的事件等等之类的。

须知,信仰并非一朝一夕建立的,宗教的信仰在最开始也只是给人种下一颗信仰的种子,要通过一件一件的事情和考验,才能将信仰强化和坚定下来的。

一、我的入道经历 

小道我入道也并没有太多玄奇的故事。在入道之前,我在上海打工,听同事讲,某某寺庙求财比较灵验,周末去了一趟,第二天总会有点好运气。听完我也忍不住去试了试。

一进入寺庙大门,立马感觉庙里的氛围完全不一样,大概是空气中飘散着的香火味,也可能是庙里特有的能量场。

进去后,我也是有样学样,跟着把所有的殿堂都拜了一遍,然后在一颗古树下找到了一块石凳子,便坐在那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

坐着坐着,慢慢地自己心绪平静了下来,好像那一刻烦恼都消失了,甚至一些困扰我的工作上的问题,竟然也在心底自然而然地蹦出来答案来,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完全不一样了。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其实就是“静而生慧”古人早有阐述。

过了一会,听见背后绿化带有窸窸窣窣的声音,我下意识去看。刺溜一下,一只通体纯白的小猫蹿到我坐的凳子上,溜达了两圈趴在一边,大概是寺庙的小动物,也不怕人。

之后我每次去庙里,刚坐下没一会,它就会不知道从哪蹿出来,趴在我脚边,我也没给它喂过吃的,感觉它也不缺食物,就我静静地坐在那,它安静地趴在旁边,有一次还跳到我腿上来了。

往后的一段时间,我周末就经常往庙里跑,很享受在那里的感觉。

现在想想这应该也是慢慢让我坚定宗教信仰的事件之一吧,毕竟每次去都有一个可爱的朋友在欢迎我。当然,更关键的是在庙宇的氛围下面,我感觉很平静,很多烦恼问题迎刃而解。

二、《清静经》是真正入道的门径

到2018年年中,我因为工作的原因需要,在网上查找一些心理方面的书籍文章,无意中找到一篇道教的《清静经》。

虽然是一篇字数不多的经文,但是我读起来感觉很不一样,觉得他在讲一种很新的东西,可能这就是“悟性”的一种。修行根性比较强的人,能分辨哪些是“真”东西。根性弱一些的人,可能只是入宝山空手而回,需要师父来进行引领,当然这仅是个人的理解。

我当时的理解这短短一篇经文讲的是是一种类似真理的东西,之前二十多年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从未涉及过的东西,让我很感兴趣。而我现在的理解,这真理其实就是世界的“实相”,即世界的本来面貌规律。我们日常生活通常只会考虑有形的,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不会考虑一些无形的因果、世界本源的规律以及我们的心到底是怎么回事等问题。

《清静经》全文只有四百多个字,也没有很复杂的生僻字。初读好像大家都懂,但是我读的时候总感觉一些内在的东西我没有理解到,加上当时,我对道教的一些术语比较陌生。于是我就决定逐字逐句地对这四百多个字查资料去更好的理解。

当我好像“读懂”了《清静经》这篇经文的时候,那一瞬间,我整个人头皮发麻,激动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已,甚至忍不住跪在地上朝心中默想着老君的方向拜了三拜。好像不如此做不足以表达信众的激动和崇敬之情。

经文中的经,就是路的意思,通往大道的路。无数的修真前辈,不断地尝试,用其一生的时间,用其血肉之躯,探索出通往终极的修真大道,以经文的形式记录下来,一篇篇经文,就像那天空中漫天的繁星,铺就一条通往修行终极的星空之路。能够如此地珍而重之,方能说修道,方能认真对待修道这个事,而不是今天好奇我就玩一玩,明天心情不好就不修了,如此的话,把前辈们的心血当什么了呢?能修出什么东西才是咄咄怪事。

三、“清净”二字如何理解?

这里,谈谈我是如何逐字理解“清净经”中“清净”二字的。

首先,“清净”二字。在我们平常口语当中的说法就有:“让我耳根子清静清静,别来烦我。”这里的清净就是让人安静一下的意思,但是要注意古文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理解的,每个字都有独立的含义的,不像我们现在生活中的日常用法。

《清静经》中的“清”,它有“洁净、纯洁、清明”的意思,与“浊”是相对的,如《孟子》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道教中有“天清地浊”。《云笈七签·魂神部·卷二》有言:“清气上浮为天,浊气下凝为地。”

《清静经》中对清的追逐,其实是修行人对天之道的向往,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古之修道者喜欢住在山上,也是因为距离天更近的意思,当然不仅仅是这个意思。

《清静经》中的“静”也有很多的字面上的理解,但是最核心的理解,其实就是那么一种“感觉”。体会过心静的感觉就知道,没有体会过,无论怎么描述都是讲不清楚的。这里就要提到一个“悟性”的概念。

四、什么叫“悟性”

我们常听人说,做人做事要有悟性,那么到底什么是“悟性”呢?

孔子《易经·系传》中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文字不能完整表达我心里的想法。

其实这在现在人网络聊天也会深有体会,很多事情打字说不清楚,甚至会让人有误解,因为人说话的语境,语气无法通过文字完整表达出来。同样,语言也不能完整地表达内心的感觉、想法。有些不善表述的恋爱年轻男女,总夸张地说“不信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但是也表明了很多时候内心的感觉或者内心一些比较复杂的想法,可见,不是所有想法与感受都能用语言表达。

所以,前人、高道所著经文,他所想表达的意思在经过语言传递时已经衰减了一大部分;落成文字,在后人释义或者重编的过程中,所包含的信息又衰减了一大部分,最后我们看到的经文只有原意的一小部分。而后人通过这一小部分,去体会高道撰写经文时想传达的内心真实想法,这个过程就叫做“悟”,而对前人、高道所撰经文能否真正get到就要看“悟性”,“悟性”高get到的就多,“悟性”低get到的就少。要用自己的心,去感悟前人的心,这个就叫以心印心,心灵的对话。

五、修道是从心出发,从“清”“净”二字开始的

那么如何做到“清”“静”呢?

经中说,人的“神”本性是喜欢“清”的(人神好清),人的“心”本性是喜欢“静”的(人心好静)。心与神,一静一清,则即天人合一,进入物我两忘的得道状态。

举个例子,就像雨后走在树林里边,深呼吸一口气,整个人在那一瞬间好像进入一种彻底清明的状态,微风吹过,好似整个人是飘在空中的,待到此时,方能知道庄子逍遥游的状态到底是怎么个状态,方能何为万物与我为一。

六、关键是从“心”出发

有那么一个疑问:“我们听了、学了很多道理,为什么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呢?”其实就是没有从“心”出发。

道理听过就过去了,并没有进入到内心深处。只有进入到内心深处的潜意识,这个潜意识才会约束我们的一言一行。

举个例子,我们的传统文化告诉我们,对父母要孝敬,不可直呼其名,更不可能对父母骂骂咧咧,这个就是进入我们每个人潜意识里的东西。那么“孝”这个品德就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了。如果单纯就听一听,懂得了“孝”的道理,但是不做孝敬父母的事情,“孝”没有进入潜意识,该对父母不好还是对父母不好,那和不懂孝的人,没听过孝的人也没什么区别。

因此,修行修行,最重要的就在于去做,做到了才叫修行,听过了不叫修行。王阳明心学也告诉我们要知行合一,《清静经》教我们修心,如何观察自己的内心,如果对待自己的欲望,去思考,去悟,去做,就是在修行了。如果看了经文,懂得了一些修行的道理,但是只是单纯听一听,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没有从“心”出发,那听过道理和没听过道理也没什么区别,也没有真正走上修行的道路。

修道,道是路;经文,经也是路。注重于去走、去行、去做,而不是单纯做个了解。

龙虎山道教学院2021级学生 郭书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