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道历程和我对道教的看法(作者:周静雲)

道门网-道教门户网站

我的学道历程特别平凡,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对道教有所认识?追溯起来应该是在小的时候,看电视剧《红楼梦》、《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剧中有道士的形象,那个时候我就对道教人物济世救苍生有了向往。直到长大以后,有一天,我看到了一句话,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写到:“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那时候开始,我对道教文化有了全新全面的认识。

苦于当时求师无门,便自学道教经典。2014年,我的第一本读物是于江泓、王黎亚两位老师合著的《黄帝内经》原文,结果看了三页,因为不认识的字太多,读不懂的句子也多,只好放弃了。说实话,我的古文功底不好,读古文就跟读英语似的,连蒙带猜,还要查字典,可是看不下去怎么办呢?几经波折,机缘巧合下,我和一些读者朋友们众筹印刷了由深圳岐黄中医学堂出版的《黄帝内经---中医经典大学注音诵读本》。当第一次全部看过一遍之后,发现原来早在几千年前,先辈们对自然的探究和规律的总结,已经如此完整和智慧,大道至简,最为朴素的道理。意犹未尽之后,我又选购了关于道教的各类书籍,野路子就是这样,看了很多不该看的书,信息杂乱无章。

为此,我想要进入道门系统学习的愿望愈发强烈。前后有多次拜访过几位道长,全都无一例外的说了同一句话:“讲究道缘”。我印象深刻的记得有位道长说过:“道缘需要自己去争取,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求,在修行的过程中完善自我”。豁然开朗的我便拿起了《太上感应篇》,开始进入修行的第一个篇章。我需要背诵下来,便于紧记心里,知行合一。起初是一字一念慢慢读,之后的那几天,几乎不与人对话,醒来就是念,直到晚上关灯睡下了也还在背,碰到忘了哪一句,爬起来开灯翻书,再躺下再背。这种状态持续了一个星期左右,终于朗朗上口。“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心行善恶,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和前途,这是断恶修善最基本最切实的利益所在。我要落实到生活、工作当中,这也是我的一个心愿。

关于我的工作---传拓。传拓在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把纸覆盖在器物的纹饰、铭文上,将其拓印在纸上的技艺。我选择这个专业的工作,也基于对中国传统技艺的喜爱。拓片能够清晰完整地反映文物的原貌,比如赵孟頫《道教碑》的拓片,钟绍京《灵飞经》的拓片等,拓片是文字记录的重要补充。回顾当初在求学的时候,老师能教的只是简单的技法,虽然工序讲出来就几句话,听上去很简单的动作,可实操起来却相当困难,关键就是要靠自己平时锻炼摸索。就这样练上三年,只能算是初学者,六年才能独立操作。寒来暑往四年时间,我在北京工作室的地下车库里,每天八个小时外不断地重复这几个动作。正所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至今经我手传拓的端砚、铭文、竹器、臂搁、印章边款等成品有数千份,现代书法篆刻艺术家张羽翔、莫武、张产老师等诸多名家的篆刻、雕刻作品,也大多由我负责传拓。《广西现象细柳营》成员之一的潘毅(张产)老师,今年将出版的一本书册,也留下了我的拓片资料。

时间转眼到了2019年,今年的我38岁,偶然在朋友圈的分享里看到《海峽道教学院招生简章》,使一直处于求师无门的我兴奋不已,虽然招生条件有年龄的限制,但我知中立之年,更应该懂得取舍,我不敢说我是优秀的,但一定是合格的,无论最终是否能录取,我都非常珍惜这一次的机会,现在来说说我对道教的看法。

道教是我国本土的宗教,具有鲜明的中国历史与民族文化的特点,也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体系。但从清代末年以来,道教渐趋式微,这也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造成的。但从现在目前的情况来看,道教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道教的承载和发展也有着与过去不同的特点,会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

道教未来的复兴,个人认为,取决于道教对道的阐释上,能否适应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而进行综合创新,并符合现代条件下中国人的精神需求,使得形而上的道能够落实到形而下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为人们的生存、生命质量启到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促进心理健康,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水平及人格完整。为人们提供信仰,广开道门,除了以往开办的讲座班、短期修行班,还可以用道教自身在中医学上的优势,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大众举行慈善义诊,这样既能切实帮助疾病困苦患者,同时也能带来广泛的群众基础。宣扬优良的道教传统文化,不能闭门修行,应该落实到群众生活当中。

道教的教义超越时空,亘古不变,所表现的形式也是随缘而变、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思想认识上也要遵循这样的精神。在保证不改变教义的前提下,随缘应顺,随着时代灵活地调整传教方式。过去邱祖师有“止杀令”的劝规,如今可将慈心不杀的理念推广落实,与现代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活动结合一起,植树造林、推广素食等,这可能是既契理又契机的合适做法。在网络发达、资讯传输便捷的今天,有数码化、语音化来普及传教,方便信众的学习,全方位行善的修行,发挥的空间就更大了。

教化最为重要,因果教育能发挥引人向善的作用,如果没有因果的知见,一切的教化就无法真正落实,这是构建社会道德的重要基础。当下社会特质生活上去了,多数人的精神信仰却有着极大的缺失,从经商诚信到不敢扶老人等等,甚至出现了许多利令智昏的妄为之举,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昭示着我们的文化急需有人去传播,更需要专业的道士去弘扬,让道教文化深入人心,能帮助更多的人,人民道德提升,社会安定和谐。

我们的道教文化就像山中的道观,壁迹斑驳,从事道教文化传承,发扬道教文化,已经迫在眉睫。道教是我的信仰,同时我视为余生的归宿,我希望我可以秉承道教尊道贵德、天人合一、济世救人的思想,以毕生的精力为道教传承鞠躬尽瘁。

大道慈悲。

作者:周静雲(净明道第廿五代弟子)